一、工資提高、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以廣東 為例:
廣東作為全國外向程度最高、加工貿易比重最大的省區,其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低成本構成,近幾年人民幣升值和工資成本的上升使得其出口持續萎縮,企業經營難度加大,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針對困境,廣東省政府制定了以下應對措施:
1、及時調整觀念,積極應對危機:
廣東省政府將其視為傳統發展模式之“ ?!?,科學發展方式之“ 機”。以內外市場之變尋找發展新動力,在力保出口貿易平穩的同時大力拓展廣貨的國內市場。在此,廣東一攬子提出了總投資2.37萬億元的全省“新十項工程”,使之成為新時期廣東加快產業結構戰略調整、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大引擎。其中2009年廣東省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200項,年度投資3030億元,為2008年的2倍多,預計重點項目建設將帶動全社會投資1.3萬億元。
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珠三角地區在廣東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產業結效率低、損耗高的弊端使其在這次經濟變動中深受其害。據此,廣東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掀開了珠三角經濟由量到質總體提升的發展熱潮,使之率先在全國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廣東省部署通過5年的努力,使物流、金融、會展、創意和汽車、石化、重大裝備、精密制造等取代“廣東糧、珠江水、粵家電、嶺南衣”,成為珠三角產業新的代表,從而率先晉級為最能代表我國產業發展最高水平的集聚板塊。
除了重點扶持珠三角地區的結構升級,廣東省也在過去專項扶持100億元基礎上,從2009年起未來4年再投入省級財政資金400億元,專項扶持面積占全省的85%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從而實現東西南北中協調發展。
3、加快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這主要包括是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擴大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企業產品出口,鼓勵高附加值的產品擴大出口;大力推動出口加工企業轉型,變貼牌生產為自主品牌生產,變制造為創造,變主要依靠出口為國內外兩個市場并重,積極實施出口轉內銷的經營策略;同時,擴大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其他急需品的進口,以更快帶動技術進步。
二、“十一五”期間山東省出口基本狀況分析:
“十一五”期間,山東省出口狀況基本良好,從發展趨勢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6-2008
在這三年期間,山東省整體出口狀況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出口總額從5864717萬美元上升到9317486萬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6.1%;在出口企業中,國有企業仍然占有絕對優勢,并且出口量在2008年增長一番,成績顯著;從貿易分類和出口產品結構看,一般貿易和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依然是山東省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且二者均呈上升趨勢;在按商品種類劃分的出口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低,雖然總量上有所增加,但比重變化不大,僅占出口總額的20%左右;在出口地區中,06年,美國是山東省的最大貿易伙伴,但在隨后兩年中對歐盟貿易增長迅速,躍居第一。除此,日本和韓國也在出口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階段:2009年至今
“十一五”前期,山東省出口貿易繼續了之前的增長態勢,但在09年以后,經濟危機的爆發、人民幣匯率增值的壓力以及相伴而生的工資成本上升對其造成沉重打擊。截止2009年末,出口總額下降約14.6%,基本與07年持平;在此期間,國有企業出口總額變化不大,較08年小幅上升,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量明顯下降,降幅約為14.6%;所有商品中,機電產品下降幅度最大,約為11.15%,其次是紡織服裝類,約為8.6%。農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變化不大。(10年數據和區域數據)